
400-123-1118
400-123-1118
时间:2023-06-15 点击数:
B体育青山环抱下8幢两层楼小院,洁净的柏油路,耳畔不时传来鸟鸣啁啾。一座木质凉亭下,记者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凌溪村支书邓辉,红山村族长王正刚、村小组长张树等围坐在一起,关于红山村的话题就此展开……
迁居红山村25年,65岁的彝族老汉王正刚感受最深的是“环境大变样”。“那时候,姚圩很多人在深圳创业经商,不少土地没人种。到红山后,我们14户少数民族家庭分到170亩水田、110亩山。我家8口人,分到20亩田。”回忆往昔,王正刚依然感动。
虽然红山村的抛荒地杂草长到了膝盖以上,而且周边缺水,进村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但是对于从大山深处走出的“王正刚”们来说,已经是块宝了。他们一锄一锄挖,一锹一锹铲,用汗水开垦幸福生活的梦想。
有了田种,大家都想安定下来,向村里申请落户B体育。2005年,姚圩镇党委、镇政府加大对红山少数民族村的扶持力度B体育,规划出一块面积12亩的土地,新建红山新村,实现整体搬迁,告别恶劣的居住环境。“当时我们镇村干部到省有关部门跑项目,争取建房补助;还专程到贵州农村考察,统一房屋图纸,体现民族风情。”邓辉说。最终,每户按人头补助3500元,建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房8幢。如今,这里居住着少数民族居民16户45人,分属苗族、彝族、仡佬族3个少数民族,另有3户为汉族。
这些年,在各级政府关怀下,红山村颜值一直在提升:自来水进了家门,道路越来越宽,停车场、篮球场和休闲文化广场相继建成,外墙重新粉刷焕然一新,环境美化B体育、树木成荫、鸟语花香。住于此、游于此,都格外舒心。
村口广场,工人正在栽种桂花树。邓辉告诉记者,这是市露林公司的美丽乡村储备林项目,放在了红山村,“以后这里会更漂亮,走进来就像一个花园”。
记者信步来到苗族村民卢启芳家中,空调、洗衣机、电视等一应俱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比起老家的亲戚,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不错哟。”卢启芳笑声爽朗,热情地往记者手中塞零食。
曾经,“贫困”是红山少数民族村民的标签。老家的房子、耕地和牛都卖了,从贵州辗转到江西钱已经所剩无多,生活的压力和窘迫可想而知。“当时租的土房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除了冬天,我们都打赤脚上学。”刚到红山村的时候,张树只有10岁,“苦日子”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只要勤劳,日子就会一年比一年好。踏上振兴之路的红山村早已撕掉“贫困”的标签,种田也不再是少数民族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年轻人大部分到浙江等沿海省份务工,人均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年长的则在家务农或带孩子,闲时在集体果园打零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都添置了家电,买了汽车。“现在只有我还种两亩田,自己家吃。”王正刚伸出两根手指。
2017年,时任村小组长的王正刚带领村民成立新余市红岭寨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发山地资源120亩,种植了红心马家柚、蓝莓、脐橙等水果。
“我们这里不允许使用除草剂。”去年接任村小组长的张树说,2021年马家柚挂果,口感惊艳,吸引了众多回头客。2022年受干旱影响,收益甚微。听取专家建议后,姚圩镇决定今年对红山村果园采取滴灌技术B体育,提高灌溉抗旱能力,增加果园经济效益。
在姚圩生活20多年,红山村成为少数民族同胞融入血脉的家园。王正刚说,镇村干部和村民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和风俗,少数民族村民和当地村民关系很融洽,以前种田时,老表还会来帮忙插秧。“老家就是走走亲戚,有一年过年,亲戚邀我们在老家过年,我们没同意,还是要回新余自己的家。”
虽然张树在新余买了房,但有空就会到红山村来。“我喜欢红山这个地方,安静、漂亮,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回来,待几天,心情都会更好。”他和记者说了一个小故事。19岁那年,父亲带他回老家B体育,坐了火车坐汽车,坐了汽车还要走山路,高高低低的山路让张树的腿肚子打抖,“平时我和父亲从不煽情,但那天我真心对父亲说,感谢他把我们从山里带出来。”
红山村平时只有几个老人留守。逢年过节,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大家就会穿上民族服装,打糍粑、吃流水席,村里充满欢声笑语。“流水席是这几年开始办的,现在手头宽裕了,就把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请来,一起喝点自酿的美酒,感受我们村里的变化。”
离开红山村,但见道路两旁太阳花开得正艳,这不正像少数民族同胞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向阳花开”的好日子么。